|
昔北平各行會祭祀行神的典禮名爲「恭慶祖師」,先期由會首通知各會員,定日在廟宇,或本行會館,或飯莊中擧行,堂中設神位,供三牲酒菓,備香燭、錢糧、雲馬、唱戲酬神者卽在神位對面搭台,此種酬神之戲俗呼「神戲」,梨園行則謂之「行戲」。
祭時由會首上香主祭,諸人隨之行禮,然後再於神前商討會中進行事宜,規定公價,改選會首諸事,如會中有不遵規約者,卽在神前處罰,或罰跪香,或罰款修祖師廟,罰演神戲,罰獻香若干封,燭若干對,酌量其情節輕重而定,會議旣完,大衆聚餐觀戲」下午由會首率領大衆送神,叩首焚香,將雲馬錢糧在門外焚化,祀神大典卽吿完成。
有署名「逆旅過客」者作《都市叢談》,內皆關於燕市風土習俗之作,有〈恭慶祖師〉與〈說公話〉兩節,說明各行祭祖師之情形,今以此兩節爲綱,分項補充或闡明之,一般行會祀神情形可以明瞭矣。(今以此兩節頂格書寫,說明補充者低格書之)
一、祀祖師的目的與會期
各行工人恭慶祖師,向以上半年居多數,除去理髮行係在七月中旬,其餘多在三四月間,天氣不冷不熱,正好整理祖師會──恭慶祖師。
每年一到三四月間各手蓻行都要恭慶祖師,在承平時還要唱一天戲……藉以答神庥,此外還可以說說行規,宗旨不外乎維持同業──說公話。
此兩段說明慶祝祖師的目的與會期,各行亦有春秋兩次大祭者,不盡是每年上半年只擧行一次也,理髮匠祭祀在七月十三日,見前。
二、祭祀的儀式
無論那行是日都要演戲酬神,並獻雲馬錢糧,以資慶祝──恭慶祖師。
此段說明祭祀儀式,亦有不演戲者,或因公費不足故也。
張江裁《北平歲時志》卷一云:「北平商鋪向有行別,昔之各行,今之公會,財神而外,諸行各有主祀之神,以故行必獻戲,戲必如期,此例迄今未少替也。」
方問溪《梨園話》〈行戲〉條云:「五行八作於祭神宴會時,欲求熱鬧而圖省錢,必預先約請科班演唱日戲,此卽謂之行戲也。」
方張兩氏說明行戲情形,一般行戲多由科班承應,除銀號、綢緞莊等富商能約大班名伶外,餘則無此財力矣,雲馬錢糧卽黃錢、千章、元寶、上天梯等祭畢與神禡一同送出焚化。
三、公費的籌款方法
其一切費用皆出自本行,或由大家集資,或由工碼內坐扣,雖然所扣無幾,集腋可以成裘,至於油酒等行,並非純粹作工,或由各家公同認繳,或由首事設法攤派,此種公議善擧蓋有深意存焉──恭慶祖師。
以上說明祭神用費的來源,按淸道光二十九年眞武廟財神聖會議碑云:「一議各店輪流置年(置係値之誤)「,經理錢文,一議各店賣猪一口積錢六文,一議所積錢文每年三月十六日公慶財神聖前獻戲一天之用。」
《支那經濟全書》第五編〈金銀玉店整規〉云:「我同業每年九月十三日至祖師殿拈香禮拜,各交分洋二兀以充公用。」
以上兩例,一係平時儲蓄公款,一係臨時交納,又〈金銀玉店整規〉云:「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在華光廟會敍,同業出分錢或五百文或二百文,倘出二百文者只能吃茶看戲,出五百文者方準吃酒看戲」,此係交費多少不同,待遇亦殊之例。
四、説公話的方式
說公話時將戲紮住,由首事人相繼登台演說,台下人都得盡服從義務,輕易不見反對者,卽有一二反對,結果亦不能將所議推翻,此事由來已久,非自民國開始,名爲說公話──說公話。
此段敍述說公話的方式,據此可知提出之議案當是事前商討妥當,屆時作一宣告的形式而已,自然少有反對者,日久弊生,不免發生有力會首把持會務,私行議定,不經公衆討論諸事矣。
五、非祀祖師的祭神
其無祖師之各商家到時亦必恭慶火祖,名稱雖異,性質全都差不多——恭慶祖師。
由是可知各行亦有無特殊奉祀的祖師者,恭慶火祖之意蓋因商店工廠皆畏回祿之災,祀火祖希神祐終年平安無事耳。三十五年四月十三日《光華日報》:「載本市商民以本月十五日(卽陰歷十四日)爲火祖大帝聖誕良辰,刻正籌備慶祝,過去商民於是日分別演戲聚餐,異常熱鬧,玆以本年物價上漲,經首事人決定,擬免俗例,均於是日拈香慶祝」;據此知祭火祖在三月十四日。
又按北平宛平縣城隍行宮有淸嘉慶十七年宛平縣城隍行宮山門碑記一通,係北京五城南北菓市乾鮮菓行衆善公立,文略云:「今有北菓市五城內外乾鮮菓行旗民衆善等……每逢天臘元宵二節獻供懸燈,永施不替……神明默佑使諸善人等生意財源如意順適」,是未有祖師,乃奉城隍神之例證,不皆祭火祖也。
例一:恭慶魯班
各行會行以瓦木石匠供奉魯班爲最熱烈最虔誠,平市崇文門外有巷曰魯班館,卽瓦木工會奉祀之所,精忠廟傍有魯班殿,朝陽門外東嶽廟有新舊魯祖殿各一,足見奉祀之廣。
工師祭祀魯班,曰魯祖聖會(或魯班聖會),或曰恭慶魯祖。民國卅四年春余於朝陽門外東嶽廟附近某茶館壁上抄得石瓦木匠公會祀神通知一紙,錄於後 (一照原式):
恭 慶 魯 班 |
北京市瓦木職業工會籌備處通知第一號
玆因京師五城海甸瓦木雕作花匠等於舊曆三月十九日恭慶魯班祖師聖駕前呈供獻戲香燭雲馬錢糧等,敬治彩觴候
善台至日會 末人等同拜
早降拈香風雨勿阻
右啓諸位會員各代香資
請駕設地安門外什刹海會賢堂
恭候
|
 |
永 △ 社 |
天官賜福
戰太平
泗州城
一匹布
連環套
穆柯寨燒山
轅門斬子 |
盜宗卷
二進宮
|
由此通知可知魯班聖會程序儀式大致情形,凡祀神日期,設駕地點,獻神供品,神戲目皆備載文內,其他各行會帖(通知稱為會帖)格式均大同小異,以此可以類推。
例二:顏料店祀神談
友人成子傑君之尊人在故都營顏料店業已數十年,現已退休頤養,年逾七十,精神康强,吾曾訪問,承詳告昔日顏料商祀神及行會情形。
成老先生云:顏料會館在前門外南蘆草園路北(今尙存門牌爲卅四號),俗呼仙翁廟,以內祀梅葛二仙翁故也。廟中所祀之神爲梅葛二仙翁、眞武大帝、關帝及財神,新年店內所供神禡亦是此五神。每年九月十七日(財神誕日)爲祀祖酬神之期,屆時在仙翁廟擧行,是日內外城各顏料店同業齊集,由値年內外城會首承辦,在神前祭奠演戲,聚餐如儀,各會員所交香資公份依本店成本大小爲標準,每月初一日各有小會一次,大衆到廟拈香,會議聚餐而散,亦各交公份若干,數目當然少於年例大祭時也。
公共討論事項以核定本行官價為主,最重要者卽標定桐油價碼,各店一律,不許私自低價售出,其他各貨價錢稍有差異,尙可通融,至於水銀、潮、腦、銅錫、鉛等價碼務要低於他店(昔日北京銅器作皆自顏料行採購原料,藥鋪亦從顏料店販潮腦)庶使主顧。不向他處購買爲原則。
價錢旣已議定,大家各應嚴守,同時會首常外出至各店偵查有無犯規情事,比如外城會首乘車帶瓦匠一人僞開貨單一紙,內列建築所用桐油、顏料諸物,到內城任一顏料店停車,令瓦匠自己出面,僞稱包做工程,出貨單請該店看單定價,兼與之磨對貨物價碼,如言不二價,卽稱回去商量再定,如可減低,卽請開一估單,交款下定錢。會首得此親筆所開貨物單,會期取出當衆宣布,由大家公決處罰,重者逐出本會不許營業,或通知顏料客人不販與貨物,輕者罰戲一台,擺筵席請同業吃酒陪話,一切與年例大祭相同,所費不貲,無人敢犯規矣。
其後日久弊生,會首把持會務,假公濟私,先自犯規,無以服衆,又自火車開通,販貨可以直接採購,不由客販,民國以來一切店鋪只經官方批准,便可營業,入會不入會亦無關係,故會中制裁失效,只存形式,近年雖改組爲同業公會,亦無何成績與實效矣。
例三:臺北糕餅業同業公會謝祖師報導(見五十一年九月九日《民族晚報》)
 |
全省糕餅業老板認為:保障中秋月餅銷路的 福星是諸葛亮,圖為本省糕餅業公會正以香 燭、鮮花供奉著這位祖師,現正籌備在中秋 節過後對諸葛亮頂禮膜拜,以謝「師恩」。
|
標題爲「諸葛亮意外增榮,糕餅業奉爲鼻祖」,附有神像攝影,其原文爲:
(本報專訪)全省糕餅業三千個老板,認為距離今年一千六百九十九年以前三國時代的諸葛亮,保障了一九六二年的今天的中秋月餅銷路,現在這些糕餅業老板正準備在過了中秋節後,演戲和聚餐燒香叩頭供奉禮品拜謝「糕餅大師諸葛亮」。
本報記者今天在臺北市武昌街一三二號臺灣省糕餅業公會聯合會,由該會總幹事柯建志陪同下,「拜見」了「糕餅業祖師諸葛亮」,這位一千七百年前經略西蜀,襄佐後漢的「軍師相國諸葛亮」,如今他的貼金的全副戎裝雕像:被省糕餅業同業公會以香燭鮮花供奉在神壇上,儼然是全國糕餅界「最高領袖」(見圖):諸葛如亮端坐中間,身邊左右立着兩名侍童,神壇上的對聯是「靑龍偃盡千秋月,赤兔追餘萬里風」。(按:靑龍刀、赤兔馬,在演義小說中爲關雲長所用之物),柯建志總幹事對記者說,本省自光復以來,糕餅業老板爲表示對諸葛亮大師飮水思源,每逢中秋節
過後的三、五天內,全省同業都對諸葛亮神像頂禮膜拜,大吃大喝,演戲數天。今年全省各地由於週前的愛美颱風災害不大,使月餅市場尙有一線生機,於是月餅商衆口交讚諸葛亮功不可沒,決定在今年中秋過後好好的拜他一拜。現在基隆、臺北、嘉義、臺南、高雄等各地都已次第完成準備,臺北市的月餅商,現已準備中秋過後,借用第四信用合作社大樓擧行聯合聚餐,並已決定自農曆八月廿三日起一連三天在臺北市區公演傀儡戲。
中秋節而膜拜諸葛亮,進而感激他保佑月餅暢銷,其心理之形成,是受「三國演義」一書的影響,記者問一位月餅商為何要拜諸葛亮,答案却是「諸葛亮發明了饅頭」,於是大家也認為諸葛亮「惠及於月餅」。據月餅商說,故事是這樣的:「在公元二八○年以前,諸葛亮南征班師回到蜀國(卽四川一帶)去,有酋長叫做孟獲的,率部相送,九月秋天諸葛軍到達瀘水,忽然陰雲佈合,狂風驟起,兵不能渡,回報諸葛,孟獲且說:『此水原有猖神作禍,往來者必須祭之。』諸葛問道:『現在處於戰時,應用何物祭享?』孟變說:「因猖神作禍,應以七七四十九個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平浪靜,更兼連年豐稔。」諸葛亮說:「戰役現已結束,怎可妄殺一人?」
於是有土人向諸葛亮建議說:「須依舊例殺四十九顆人頭,則怨鬼自散也。」
諸葛亮說:「本爲人死而成怨鬼,豈可一殺再殺?我自有主意。」
「諸葛亮隨卽喚廚師宰殺牛馬,和以麵粉;塑成人頭,內包牛羊肉以代之,名叫饅頭,以祭猖神,猖神旣退,諸葛之兵,得而過江。」
民間傳說,如是云云,傳誦至今,遂於年年中秋,而拜敬諸葛。
例四:臺北梨園界祭祖師報導(見五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大華晚報》)
 |
△臺灣省劇藝協會理事長金素琴向祖師爺上供(蔣杰攝) |
標題爲「二百平劇藝人今祭祖師爺」附攝影,原文爲:
二百平劇藝人 今祭祖師爺
(本報訊)本市梨園子弟二百餘人,今日上午十時在中華路理敎公所擧行一年一度恭祝祖師爺翼宿星君誕辰大典,全部儀式簡單隆重,全節部目包括請駕、換袍、上香、個人禮拜、大拜、神戲,以及素宴等。
祖師爺的神像,面如冠玉,戴皇冠,着龍袍。
請駕儀式由最年長的藝人李德義主持,當從神龕中將祖師爺神像請出時,鼓樂齊鳴,隆重異常。
換袍儀式,係將祖師爺冬天所戴之皇帽,換成夏季穿戴之九龍冠,衣服從內至外換成夏天的襯衣褲、彩衣褲、襯褶子、外罩皇披。換袍時是用舊袍遮蔽,逐件換穿,這些衣冠,製作精細,與戲台上之服裝完全相同。換袍完畢,祖師爺坐在龍車鳳輦上接受弟子們之禮拜。
全部祭品中除一般常用之四色麵點、四色生果外,最特別的是有豆腐、鹽、蠶豆、蛋、花生各一盤,據說這是給祖師爺添福添壽的,叫做五素果,這也是多年來傳下的。
祭弄完畢後,尙要唱神戲一台;戲碼是「八仙」祝壽,然後吃素席。
同日又有梨園子弟與祖師爺一段(謝鍾翔撰〈記金素琴談祖師爺傳說〉)原文列左:
今天,陰曆三月十八日,是梨園界「祖師爺」的壽辰。本省將近二百名梨園子弟,從上午十時至十二時,就前往臺北市中華路理敎公所大廟內,朝着祖師爺塑像上香禮拜,然後張設素筵,熱烈慶祝祖師爺的生日。
據臺灣省劇藝協會理事長金素琴女士說:梨園界供奉的「祖師爺」一共有兩位,一位帶鬚的是唐明皇,另一位是無鬚的是老郞神。梨園子弟們,大都根據傳統各自供奉一位祖師爺,大抵北派供奉有鬚的唐明皇,南派供奉無鬚的老郞神。
金素琴說:據說唐明皇極嗜音樂,時常在處理朝政之餘,命令樂工在「梨園」內,練習演奏,「梨園子弟」的名稱,卽起於此。
至宋朝眞宗時,始有所謂「戲劇」。宋以後,梨園子弟開始有南北派之分,供奉祖師爺,亦是自宋以後開始的。北派供奉有鬚的唐明皇,壽辰訂在每年陰曆三月十八日:南派供奉無鬚的老郞神;壽辰則在每年陰曆六月十一日。
據金女士說:臺灣梨園界目前供奉的祖師爺,是翼宿星君。據考據亦就是老郞神。
由於在臺的平劇從業員北派多於南派,所以梨園界乃訂陰曆三月十八日爲祖師爺壽辰。
金女士說:臺灣目前供奉的祖師爺是無鬚的,以往供奉在永樂戲院的後台,每年均有「子弟」前往爲祖師爺祝壽。永樂戲院拆除之後,祖師爺的神像被「請」到中華路理敎公所大廟內,壽辰也給「冷落」了。去年由她發起之後,這項祝壽活動才又重新開始。
虔信祖師爺的梨園弟子,在粉墨登場之前,必先向供奉的神像默禱,祈求祖師爺保佑他演出成功。金理事長認為,這種默禱的行為雖屬迷信,但在出場之前,却可收鎭靜心智之效,對演出是有很大幫助的。同時,提倡崇敬祖師爺,也是隨時驚惕梨園子弟,戒其「勿忘本末」。
由於尊崇祖師爺,梨園弟子還順帶遵從歷代相傳的許多行規。
因相傳唐明皇常喜客串「打鼓佬」,後代梨園子弟便尊崇「打鼓佬」的座位爲「九龍口」,除打鼓者之外,任何人不得僭越。
又據說從前有位皇帝常喜在戲中客串小花臉和老生角色,因此放置後台的「大衣箱」,除小花臉及老生外,其他人是不能坐的。又有一說是因為衣箱中放着祖師爺神像,所以不能隨便坐。
在以往,梨園弟子除慶祝祖師爺壽辰之外,尙有所謂「九皇會」的盛典,每年陰曆正月初一凌晨時起,梨園子弟開始沐身齋戒,然後迎接祖師爺仙駕,請僧侶日夜唸經,至初九晚才二時後,才送神,結束此一盛典。
金女士感慨地說:現在的一班平劇從業員,除對祖師爺的壽辰尙未忘記之外,上述的行規及「九皇會」等已經很少有人知曉了,甚至有些人連『梨園弟子」幾個字的源由均不知道了。
|
|